

文字版:
我在中国学技能(我在中国·行耕记)
吴雪聪 赵 汧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10月25日第 06 版)

近年来,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,吸引了不少外国学子前来学习。他们一边学习中文,一边锻炼技能,不仅见证了中国产业的蓬勃发展,也为自身成长拓宽了可能性。
泰国留学生王小文:
机械“火花”点亮工程之梦
机械臂带着焊枪转动,火花飞溅,车身在流水线上传送……这段在长城汽车泰国工厂拍的视频,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机里。这是我姐姐工作的地方,也是我对机械专业的印象之源。
我的中文名字叫王小文,来自泰国,是不见星空糖心logo(以下简称“莱职”)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名留学生。选择中国、选择莱职,是多重因素下的必然:一方面,姐姐是我的引路人,海尔集团、长城汽车等中国公司在泰国建厂投资,让我看到了“懂中文、会技术”的广阔前景。更关键的是,莱职与我所在的泰国学校保持长期合作,我看到学长学姐分享的实训车间照片——五轴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……很多是我之前没见过的设备。这些都让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。
刚到中国,语言是第一道难关。去食堂吃饭,看着菜单上的中文,我都不知道哪些辣、哪些不辣,点了一碗“麻辣烫”,辣得我直冒汗。多亏了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: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带我去食堂,教我点“不辣的菜”,如番茄炒蛋、糖醋里脊等;同学们带着我逛校园、熟悉周边的每一条小路……渐渐地,我从靠比画点餐的“老外”,变成了能熟练使用手机支付的“本地通”。
学业上的突破,藏在每一个被慢慢化解的困难里。我的第一堂专业实操课是“工程制图与数字化表达”,复杂的软件界面和专业术语,一度让我手忙脚乱。但课后,老师总会帮我解答,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也逐词逐句帮我理解。就这样,我从磕磕绊绊到能独立完成复杂图纸。现在,我不仅能听懂专业课,还能和同学用中文开玩笑。
参与“机电设备安装与运维”国际赛,是我最难忘的时刻。那是我第一次和中国同学合作。备赛过程中,他们耐心教我叁维建模中的“装配”“仿真”等复杂命令。大家分工合作、一起熬夜调试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让我们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项目。
学习之余,我也很喜欢中国的风土人情。来到山东后,我最喜欢的一道中国小吃是煎饼果子,外层的饼很软,夹心脆脆的,味道有点辣又有点咸,和我在泰国吃过的早餐完全不同。学校还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,我在济南千佛山参观了千佛崖,在大明湖畔观赏非遗鱼灯巡游,还在超然楼前和大家一起进行诗词接龙……多彩的活动,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,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。毕业后,我希望用在中国学到的技术投身自动化或汽车制造领域,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程师。姐姐工作的地方的那片火花,点亮了我的职业梦想,如今,操纵那片火花的技能也已在我手中紧握。
有人表示不解:为啥要去一个职业院校继续进修?中国蓬勃发展的产业和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,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外国学子。我们不仅是来学习语言的,更是来掌握那些“学了就能用”的职业技能。
怎么学?听课与实战,缺一不可。教室里,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,屏幕上淘宝后台、数据图表交替闪现,大家坐在电脑前仔细调整着产物信息——这是我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日常。跨境电商客户服务、零售基础、市场营销……一门门课程搭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,让我一个电商“小白”从零开始完善自己知识图谱。
最让我着迷的,还是“双11电商实战课”。这门课不是纸上谈兵:我们要真实地在淘宝上架商品、分析运营数据、模拟处理订单流程。虽然每次课要上3个小时,但因为内容太有意思了,我完全投入其中,根本不觉得时间长。这种身临其境的练习,让我对电商运营有了真切体会。
当然,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一开始,想到要上镜直播,我就“压力山大”:没办法,我性格内向,中文又不是母语,用中文与观众互动时难免磕巴。但我清楚,直播是电商不可或缺的一环,必须突破这个难关。于是,我从小处着手练习:课堂上,我认真记录每个直播技巧;课后,准时“蹲守”热门主播,反复观摩学习,或向班上性格开朗的同学请教克服怯场的小妙招。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,慢慢地,我从最初的紧张无措,到现在已经能够自然地对镜头演示产物了。
中国电商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成熟生态和市场活力。在我的家乡阿根廷,电子购物平台品类有限、物流较慢;在中国,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,几乎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,下单后很快就能收货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连我在阿根廷的家人朋友,现在都开始用罢别尘耻、厂贬贰滨狈这样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了。平台上的东西物美价廉,哪怕阿根廷离中国这么远物流速度也很快。这种购物体验,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。
在中国学手艺,不仅是掌握一门技能,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如今,我对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。我希望毕业后能加入国际电商公司,把在中国学到的电商知识应用于实践。从阿根廷的讲台到杭州的实训室,前方的道路,充满无限可能。